校训: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

信息公开

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——金沙检测线路js95校训



博学 审问 慎思 

明辨 笃行

——金沙检测线路js95校训




《礼记》中说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有人说:“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,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。”青年有着大好机遇,关键是要迈稳步子、夯实根基、久久为功。心浮气躁,朝三暮四,学一门丢一门,干一行弃一行,无论为学还是创业,都是最忌讳的。

——习近平




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18日《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——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》、2014年5月4日《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——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、2013年3月1日《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》中三次提到了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。





微信图片_20210515090716.png

这句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中的名言,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,它明确指出了从“学”到“行”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:

博学,通达地学习、广泛的学习,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;

审问,审慎地探问、深入地追问,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;

慎思,谨慎地思考、周密地思索,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;

明辨,明晰地分辨、明确地判别,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。

笃行,笃定地履行、坚定地执行,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。

前四个步骤,合起来叫做“学问思辨”,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,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,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。

而最后一个步骤——“身体力行”,将所学所想,踏实践行、笃定履行。

“学问思辨、身体力行”,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,就是知行合一,就是学以致用,就是《论语》里的“博学而笃志”。

微信图片_20210515090725.png


博学笃志 志笃力行

学识通达、见识广博,才可立志、立德,而学识与见识的短浅,就会令人缺乏明确的志向,而志向的不明朗,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。

现代社会是信息冲击的时代,很多时候人们在价值观的冲击中人云亦云,或随波追流而不思明辨,或左摇右摆而不抱定决心。

所学不真、所学不实;所问不清、所思不明,才会导致所行有偏、所为不定。

而“学问思辨”是长期的功夫,遑论王侯将相率土而征战、号令命天下,仍深知“学无涯”的道理。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,却往往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,而迷失、而任由思绪漂泊。

故而,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”是行为之始,而终究将行为落地的,是“身体力行”。

子曰“力行近乎仁”把正确的理论、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、用于实践,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、人心思变如何动荡, 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、去践行、去受惠于人,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,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。

“纸上谈兵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也正是这个道理。


学问思辨 身体力行 

所谓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,而是一种反向促进、循环递进的过程:

一者,“学问思辨”而后“笃行”,这正是将所思所学付诸实践的过程。


二者,“笃行”而后“学问思辨”,这正是实践之后反思、学习、进步、提高的过程。

此二者,正是学以致用、用以促学;知行合一、学用相长的道理。





现今,我国大力倡导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,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”正是在这种由学至,由问至思,由思至辨,由辨到行的过程中,形成良性循环。

而身为职教人的我们,若能学问求明,思辨求真,立定笃行,则可以修身、齐家“治家国天下矣”。

图片


微信图片_20210515090739.jpg




素材来源|网络

文字/编辑|王恺悦

责编|陈钢



Baidu
sogou